摘自2021年8月31日[常州日报]
本报讯市政协日前组织部分委员赴常州大学西太湖校区,就重点提案“关于聚力名校培育工程,引领在常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建议”举行办理座谈会。市政协副主席蒋必彪参加活动并讲话。
常州大学是我市唯一的综合性、研究性大学。省教育厅与我市正在推动常州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我市支持常州大学建设生物质高效炼制及高质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省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和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支持学校新建中国—以色列创新研究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健康工程产业学院以及高端智库平台,不断提高常州大学与常州地方发展的“配适度”。目前,常州大学共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含校企共建)200多个。
我市现有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等5个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校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专科院校。在籍统招全日制研究生和普通本科、专科层次学生约13.6万人。年初,我市出台《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及其系列实施细则,强化院校创新策源,精准发力支持在常高校高质量发展。通过定期发布《常州产业地图》《常州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我市以要素驱动,引导各高校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对接常州重点产业链建设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促进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
委员们充分肯定我市推进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已取得的成效,建议校方进一步推进学科与地方产业对接,深化学科创新链与常州产业链融合,以优势学科集群推动培育高端产业集群;加大校地双方人才交流力度,在人才共享、人才互挂互聘、人才联合培养、人才智库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构建高端人才“联引、联育、共享”机制;同时,各高校间要加强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互补,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推进高校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