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信

【初心一叶】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发布时间:2022-06-22 点击数:

诚信,被儒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木”。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思想,而且把信提到“民无信不立”。孟子将信与诚相联.阐发了诚信的内在联系和规范意义。总体来说,儒家比较重视诚信的经世致用方面,强调无论上下、左右关系,其诚信之德都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博济于民。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在古人这些至理名言的传播和熏陶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种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评价标准

翻开中国近代史,晋商曾经在中国商史上独树一帜二百年前,晋商的商号已经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水陆码头,甚至远至俄国的西伯利亚和莫斯科、朝鲜的平壤、日本的东京及南洋各地。明清晋商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经济力量,雄踞徽商、湖商、粤商等十大商帮之首,长期执掌内外贸易之牛耳,盛极一时,以雄财善贾而饮誉海内外,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世界经济史学界也把晋商与意大利商人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

晋商创造如此辉煌的主要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诚信经营。首先,晋商具有诚信义利的价值观。在义利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行为规范。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晋商所到之处各商号在号规中均规定了“重信义、除虚伪”,“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恨”,反对以卑劣手段骗取钱财。要求商人恪守“诚信仁义利从义出先予后取”的正道。清代晋商乔致庸提出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可见诚信义利的价值观,对晋商有着导向性的至深至远的影响。

其次,晋商有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清代末年,山西平遥城内有个讨吃要饭几十年的老太太,一天拿着一张1200两的汇票,到日升昌要兑付白银。这张汇票历时三十余年,日升昌经查验无误后,立即将本息全额兑付。原来,这个老太太年轻时,丈夫在张家口做皮货生意,赚钱后办成汇票,藏在身上,在回家途中染病身亡。几十年后老太太模丈夫唯一的遗物夹袄,无意中摸到这张汇票。通过这件事,日升昌“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声名大振,业务愈加红火,事业如日中天。晋商处处体现出富而仁义的贾道精神、“纵鲍叔之宏通,慕弦高之豁达”,为今世商人树立了良贾、善贾、诚贾的一代风范。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人生的第二身份证,在大学的校园中,如果人人都能深刻理解诚信的重要,人人都身体力行,诚实守信,那么,我们这个校园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也都人人尊崇诚信,事事处处讲究诚信,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谐社会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选自《中华美德修养》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