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信

【教师风采】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发布时间:2020-12-21 点击数:


 

QQ聊天记录定格在20183127:52分,徐萍老师发来一条信息:“我打算报名参加今年的信息化教学大赛,邀请你和曹院组团,不知你是否参加?”那时我刚到教学楼停车场,静静地坐在车里思索了一会,脑中一直萦绕这样的想法:“去,还是不去?不去,是因为不敢去,怕拿不到好成绩;去,是因为自己在教学领域还只能算是一位新人,跟着有丰富大赛经验的老师,肯定是受益诸多”。其实自2016年转至教学岗,我参加了很多比赛,也获奖不少,那这一次,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在一番心理斗争之后,我坚定了信心,于7:58分回复:“好的,向你学习!”

通过一条信息来做一个决定,只需要几分钟,但是从心理上和行动上完全进入备战状态却需要半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当天下午,团队三人就开始了备赛,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年我们报名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还是信息化课堂教学大赛。当时我觉得自己糟透了,因为连比赛文件都还没仔细研究过,就准备来参赛了。如果在一个团队中,我什么想法都没有,什么都做不了,那岂不是“蹭业绩”?如果在一个团队中,我给团队拖后腿了,那岂不是团队的“罪人”了?我一定不能成为这样的人!这是我当时心里最强大的声音!

于是,我努力跟上团队的备赛节奏,在团队老师的带领下,编写课程教学视频台词和学生对话台词,组织中国学生和留学生拍摄视频,组织课堂实录,修改材料,准备答辩。那时手机备忘录里to-do-list都是满满的,眼看着条目越来越少,又突然增加了很多;白天做不完的事情,晚上等孩子睡了再做;多少次晚上11点多都还在跟团队老师沟通比赛材料的事情;因为答辩问题准备得不够充分,我一个人在办公室急得掉眼泪;答辩当天4点起来模拟问答;在答辩结束后,终于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feel free的感觉……果然不出意料,我们获得了一等奖。这一次高强度、快节奏的备赛之旅,让我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奖项,我收获于或者说感染于团队另外两位老师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雷厉风行的做事效率以及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0195月初,一次课间,我接到一位同事的电话:“今年省教学大赛要启动了,你有去年比赛的经验,今年可以作为主讲教师组队参加,我觉得你是可以的!”接到这个电话之后的好几天,我都处于极端纠结的状态——去,还是不去。去的话,今年赛制大变,新增了现场说课、授课,难度更大,是否可以完成任务;不去的话,就错过了一次再次提升的机会。最后,在充分征求部门负责人和家人的意见后,531日,我又一次决定参赛,但这一次,是团队主讲教师的身份,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当天下午,在完成了组建参赛团队后,就启动了初赛备赛。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团队一起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讨论教学设计、收集资料、编写教案、修改材料、拍摄教学实录视频等。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有思索不前、找不到满意答案的时候,也有豁然开朗,为每一点进展感到雀跃的时候,还有为了完善参赛方案而挑灯夜战的时候…整个2019年的6月,我极少有时间陪家人共进晚餐,经常是伴随着孩子轻轻的鼾声到家......即使在看到进入决赛名单后,我更多的还是担心,因为我们虽然进决赛了,但是排名并不靠前,而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目标—一等奖。于是,在7月的暑假,我们整个团队还是处于忙碌的状态,修改材料、制作PPT、模拟演练,对每一个框架的拟定、每一个细节的表现,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比赛结果出来了,如我们所愿获得了一等奖。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我并没有2018年获奖时的兴奋,心里更多的是温暖:感谢第一位鼓励我以主讲身份参赛的老师,帮我树立了主动迎接挑战的坚定信心;感谢2018年带领我去参赛的徐萍老师和曹兰老师,从教案到课堂实录的课堂用语,一句句帮我们修改;感谢团队另外两位老师,都愿意给予高度信任与通力合作;感谢家人,总是在说“你忙你的,孩子我们管”,让我无后顾之忧。再次回到2019年决赛的酒店,我耳畔响起的是团队一位老师的声音:“吴艳一个人一个房间,我们另外两位老师一间房间,因为吴艳需要休息好……”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一个三人团队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战斗。又一次高强度、快节奏的备赛之旅,我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与温暖!

至今,在我的手机里,还留着2018年信息化教学大赛模拟答辩问答的录音,2019年教学大赛说课、模拟授课的录音,一共136条,有一些文件名上还写着标签“语速稍快”“教学反思加一个整体说明”“教学过程还需熟悉”“注意词汇测试到反馈的切换”…虽然手机一直在提醒,容量不足,但是我一直都没舍得删除这些录音。因为,这些信息都在时刻鞭策我敢于尝试、勇于尝试,而成功的背后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文、图、朗读/吴艳 审/赵宇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