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信

【教师风采】她为什么在证书上没有名字

发布时间:2020-10-30 点击数:

有这样一门课程,2005年开始开设、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冲击国家级精品课程均名落孙山。2019年终于建成了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团队也由最初的2人、4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0人。期间团队培育出了3位校级金讲台教师、2位校级教学名师、2位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1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位江苏省 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团队于2019年获得了知名企业颁发的NI教育影响力奖,2020年被评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团队所在教研室先后获得校级优秀教研室11次。

听到这,大家一定以为,接下来我将要介绍负责人是如何带领团队取得这些成绩的吧?那,你就错了。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在国家级课程证书上连名字都没有出现的一位团队成员。

一、于无声处浸润人心

算起来,她已经在常信院默默耕耘35个年头了,但是在各类表彰名单上,却很少出现她的名字。与她接触过的新老教师跟她在一起都感觉如沐春风,感受到的是包容、是体贴、是无尽宽广的胸怀。

她,举止优雅,说话柔声细语,不紧不慢,和她共事过几十年的老同事,都从来没有看到她着急上火过。无论遇到任何事,她都能以平常心对待,认真上好每堂课、关心每一个学生。她,对待每一项工作都是那样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

二、于困难中突破自我

2007年,她因健康原因离开办公室主任岗位回到教研室,就主动提出要承担新课程,并加入了虚拟仪器教学团队。很多人都劝她保重身体,何苦要为难自己去上新课呢。要知道那时候,虚拟仪器作为一项新技术,开设学校很少,参考资料不多,课程建设也才刚刚起步。可她却说:“既然已经是一名专任教师了,总不能在专业上掉队,一直让别人照顾我呀。”于是,参加培训,开发资源……她样样当先。从此开启了成为虚拟仪器课程团队灵魂人物的征程。

她就是电子工程学院的王露老师。

三、于功名前风轻云淡

每当课程组取得了一些荣誉和表彰时,王老师总是说,“我年纪大,用不着这些了,把年轻人放前面吧,他们还要评职称”。在她的影响下,团队形成了不计个人得失,踏实做事、谦让互助的良好工作作风。

虚拟仪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有硬件电路的搭建,还有软件的编程和调试,每次课都要准备大量的实验实训器材。上课过程中的教学辅导量也很大,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常,准备器材这样的工作都是由实验员来完成的,但是每当遇到王老师上课,实验员老师都会觉得很轻松。因为,还没等他去准备,王老师就已经提前把上课要用到的每一个元器件、每一根导线都分组装袋并仔细贴好标签准备完毕。上课过程中她也总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提醒学生要规范操作、遇到问题主动思考、操作结束后确保所有材料整理到位。慢慢地,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不仅教研室的老师都有着很强的责任意识,她带过的学生也都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

四、于教学时彰显关怀

每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她总是非常耐心地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有时个别学生因为基础差、不爱学习,上课时想做旁观者等下课,王老师总是能第一时间发现,并特别关注他们。她不仅亲自带领他们一步步去完成实验实训内容,还会在下课后与他们深入交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问题帮他们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在专业上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掘自己的潜力。经过她的教导,有些在其他课程挂科的同学,虚拟仪器这门课却能取得良好成绩。王老师还特别善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经她推荐,有多位同学进入虚拟仪器特长生工作室并在相关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五、于迷茫者指引方向

王老师不仅在团队中总是关心着每个成员,作为分工会主席,也是电子学院的大管家,平时谁有困难或烦心事总是第一个想到找她倾诉。吴以岭老师作为一名留校实验员,在刚参加工作时,经常感到压力很大,找不到自信。王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他,让他认识到可以借助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和提升,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岗位,在教书育人中获得成就与快乐。于是,他在团队老师的帮助下与NI公司合作,在我校建立了国内首个高职LabVIEW学生俱乐部,带领学生参加复旦、东南、上交大等高校的俱乐部联谊活动,并坚持每年与团队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虚拟仪器、机器人、物联网等比赛,使得常信学子每年都在这些赛项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最近,因为学校双高建设需要,虚拟仪器课程和物联网专业团队需要根据专业群发展,进行新的调整,团队也即将被拆分,这使得大家十分忧虑,担心今后的团队合作与课程建设将面临巨大挑战。是王露老师从国内外形势、学校双高建设大局以及教师个人发展等不同层面耐心分析,终于使大家解开了心结,认识到一门课程的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专业、一群人、而要用开放的视野来审视和谋划,这样才能使得课程、专业、教师都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信常信院所取得的每一项辉煌成绩背后,都离不开像王老师这样甘于平淡、默默奉献的常信人的努力,一代代的常信人,用最平凡的足迹走出自己平凡的人生,通过坚守与传承,常信精神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并照亮年轻人前行的道路。(文、图、朗读/李晴 审/赵宇萱)

——“升格二十年·我的常信梦文学类优秀作品展播系列(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