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5-09-28交汇点新闻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绿野巡踪’团队,金奖!”当获奖名单上跳出这个熟悉的名字,团队成员余逸帆的手仍因紧张而微微颤抖。几天前,他们还在为演示环节的一个细节反复打磨;几个月前,他们甚至不确定这个融合了无人机与大模型的想法能否实现。回望2025年国际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一代信息技术赛道的夺冠之路,一切始于一个朴素的初心——教会AI,如何去“看护”一片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14亿人的吃饭问题。团队指导老师葛业波回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面对成千上万亩的农田,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下,尤其对于地块中心或不易进入的区域,更是费时费力。”种粮人苦恼的问题被师生们记在心头——如果能为农田装上由数字孪生与多智能体协同驱动的“智慧大脑”,再借由无人机这双“锐利之眼”,那么智能巡田将变得触手可及。
指导老师管文强介绍,团队研发的这款系统通过无人机群采集数据并建模,再以3D形式在软件中呈现,同时结合病虫害专家库,可实时监测农田异常并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农户损失。据团队估算,在相同面积的农田上,无人机巡检能比人工节省近70%的时间。
方向明确,但备战的挑战接踵而至。从省赛突围后,团队意识到原有的方案在高手云集的国赛舞台上竞争力不足。“省赛更像是一个概念验证,而国赛要求的是技术的深度、创新的纯度以及落地应用的潜力。”葛业波说。于是,备战国赛的四个多月里,实训室也成了师生们的“家”。
围绕着“实用、好用”的目标,团队的国赛方案相比于省赛实现了跨越式升级。其中,单智能体拓展为多智能体协同,负责气象分析、病虫害识别、市场预测等不同任务的智能体“团队协作”,使得整套系统的效率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考虑到农户对文字报告可能不习惯,团队引入了数字人进行语音交互,使技术更人性化、更易用。此外,项目还可联入农作物目标销售地的价格,以实时数据反哺种植决策,真正实现“用数据种田”。
然而,创新背后最大的难点在于技术的深度融合与数据“喂养”。团队成员余逸帆和何君杰分别负责农作物病虫害识别和气象数据观测智能体的开发。“最难的是数据整合,”余逸帆坦言,“病虫害图像、气象信息、土壤数据……要让AI准确判断,必须投入海量标注样本进行训练。”几万张图像处理、代码调试、多模块联调……这也成为团队攻坚的日常。
“最煎熬的是冲刺阶段,演示脚本和PPT反复修改,改了就练,练了再改。”团队成员孙延欢补充说,“压力很大,生怕在关键时刻出错。”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指导老师们此时也扮演了“心理按摩师”的角色。“我们不断给他们减压,鼓励他们放下包袱,把比赛当作一次成果展示。”管文强感慨,这场竞赛不仅是对技术的打磨,更是对团队协作和意志力的淬炼。
“绿野巡踪”团队的夺金,并非孤例。该校软件与大数据学院院长楼桦告诉记者,学校长期深耕“校企协同、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搭建学生工坊、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概念验证与中试孵化。此外,学院还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校级竞赛-省级选拔-国家级冲刺”的机制。近三年来,该院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一等奖4项。
“我们通过程序设计、应用开发等校级竞赛公开选拔人才,形成良性竞争氛围。”葛业波说,“这既保障了公平,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余逸帆补充:“省赛选拔时,班里报名踊跃,竞争相当激烈。”
更为重要的是,竞赛中积累的前沿技术成果被及时反哺教学。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学院主动推进课程改革,将大模型、多智能体等新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软硬结合”的实战能力。“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写代码,更能解决真实场景中的复杂问题,”葛业波强调。
“通过竞赛,我们接触到了课堂之外更广阔的技术世界,知识面、技能水平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何君杰表示,这段经历,已成为他们职业路上最坚实的一块基石。
相关链接:
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d8a54ee4b00585eb9a4770?t=175902859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