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1年11月15日[职教通讯]
专注工业互联,争做信息类高职院校的领跑者
——专访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眭碧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62年,坐落在风景秀丽、充满现代气息,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常州高职园区。2010年,学校以“优秀”等次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2018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并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B档)建设单位。学校是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工信部中国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教育部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牵头单位、中国软件产教联盟执行理事长单位、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中方理事会执行秘书处单位、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长三角地区软件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入选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和江苏省首批高职扩招试点院校。历经59年的历史传承,学校始终把握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方向,培养信息技术技能人才近10万人,为信息产业培训员工26万人次,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连续四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走出了一条行业院校特色发展之路。为了深入了解学校成功的办学之道,本刊编辑部编辑贺文瑾专程采访了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眭碧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眭碧霞
贺文瑾:眭院长,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贵校是全国首家信息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并在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B档)建设单位,请问贵校有哪些成功的办学经验?谢谢!
眭碧霞:您好,感谢贵刊对我校的关注!学校之所以能在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并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B档)建设单位,我认为主要在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足信息产业、培养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的办学定位,注重培育壮大“六大支柱”,有力发挥依托行业办学的优势与特色。
一是着力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强势,培养质量突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我校确立了“扬优、扶新、集群”专业建设理念,形成了“三依托、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构建了“导教相融、学做合一”教学模式、“职业、系统、开放”课程体系和“项目载体、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并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改革。学校建有国家级重点专业8个、实训基地4个,国家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9门,国家精品(规划)教材38部,牵头建设了2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分类分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技能促进、技术创新、创业自强等类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活动。“十三五”期间,我校学生参加各类国家大赛获一等奖114项;连续两届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21年实现三连金;是全国唯一连续四届获得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创效大赛特等奖的学校;学生获专利授权300余项、国际知名企业高级以上技术认证300余件。
学院连续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二是引培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结构精良,高端人才集聚。我校紧贴信息技术发展需要,落实“六字方针”(培、引、聘、访、考、研),实施“四大工程”(结构优化工程、能力提升工程、卓越人才工程、师德建设工程),强调外引与内培并举,聚集高层次人才;强调师德与能力并重,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强调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并进,提升教学水平;强调名师、优师培育与师徒、团队建设并行,增强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5%,双师型教师占比86%;拥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1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南非科学院院士1名、行业领军人才30名。“十三五”期间,我校教师在国家级教学竞赛中获奖60项,40人次入选“省级双创”“333”“青蓝工程”等高层次人才项目。
三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密,育人功能凸显。我校深耕信息行业,实施与大企名企合作战略,通过借力企业技术、人才优势和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产权混合、课证融合等多元化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成功获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与中软国际、科大讯飞、中兴通讯、数梦工场等国内知名IT企业组建了由8个双主体学院、8个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心、1个信息产业园和1个全国性软件产教联盟构成的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了“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常州模式,建成拥有研发大楼和标准厂房、可一次性提供1 000多个工学交替岗位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信息产业园获评江苏省科技产业园、江苏省两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江苏省中小企业四星级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等称号,入园企业50家,年产值12亿元。
四是深化科技创新:研发实力强劲,成果转化丰硕。我校瞄准信息技术应用,以科研能力、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及科技平台、科技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创新完善激励、资源共享、师生协同和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了教师科研专业化长效机制,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井喷。“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实现科研和社会服务到账经费近2.3亿元;承担市厅级以上纵向课题300多项、横向课题800多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教师累计获发明专利388件,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二、江苏高职院校第一,成功转化各项科技成果近200项;获批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市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级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基地2个;获得2017年度、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知识产权先进单位称号;社会培训累计10万多人次。
五是拓展国际合作:合作模式新颖,中南品牌树立。我校面向国际化信息人才培养,创新校企融通海外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以“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为纽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非鲁班工坊”为基地、“中国—南非产业合作与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为智库的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模式,成为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高职院校唯一代表。“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办中外合作专业2个,引进教学资源48项;选派544名学生、302人次教师参加境外培训、研修;累计招收来自24个国家的625名留学生。学校获批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单位,连续三年获评“江苏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单位”。
六是打造智慧校园:管理成效显著,形成范式引领。我校发挥“信息特色”优势,以“一站、六平台、三中心”为主架构的“智慧校园”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入选省重大信息化示范工程。学校主持编制的国内首个智慧校园省级技术标准正式发布;学校网站获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东部沿海地区唯一入选的高职院校);入选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数字校园建设项目样板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学校按照“两点(问题、目标)并进、两级(学校、院系)并改、两线(线下、线上)并行”的思路,开展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常态化建设,形成了具有常信特色的教育质量文化。
学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贺文瑾:从贵校的办学经验看,学校始终立足信息产业,培养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贵校又有哪些新的思路?
眭碧霞: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迭代,加速向实体经济领域渗透融合;以万物互联、全面感知、智能优化为特征的工业互联网蓄势兴起,正在全球范围不断颠覆传统的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年对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重要部署,同年5月,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出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的重要板块,迎来广阔发展机遇。
基于学校“信息特色”的办学积淀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我校从2018年起就进行专业调整,集中向以工业互联网为技术核心的相关领域转型,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了“1(专注工业互联网)、2(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3(服务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长三角产业协同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工业互联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4(培养“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要素网络化、企业管理智慧化”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在“1234”办学理念指引下,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80%的专业围绕工业互联网开设,80%的毕业生服务于工业互联网领域,80%的实训室与工业企业共建。如今,做工业互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者、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服务的践行者,已成为全体常信人的共识。
学院专注工业互联网的“1234”办学理念
贺文瑾:刚才您提到,聚焦国家战略实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贵校确定了专注工业互联网的特色办学理念。那么,在“双高”建设的具体过程中,贵校是如何落实这一理念的呢?
眭碧霞:首先,我们将专注工业互联网作为中心原则,确定了“双高”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以制度创新、高水平结构化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以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为支撑,创新与国际共享的办学模式与标准,全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信息特征、常信风格,有效支撑“制造强国”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其次,我们融汇“双高”建设的十大任务,聚力三大工程,为培养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打造高质量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保驾护航。具体举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设工业互联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我校以培养“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要素网络化、企业管理智慧化”的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接工业互联网人才需求、岗位标准、核心技术、职业素养,按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逻辑顺序,全面优化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首先是打造高水平专业集群,围绕工业互联网的“物理系统+网络+平台+安全+应用”体系架构,组建完善工业互联网专业集群,构建“素质引领、实践贯通、专业融合”专业群课程体系。其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将综合素质养成、工匠精神培育、专业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构建以过程性、应用性、自主性与创新性为重点的教学评价体系。再次是建设高素质结构化双师队伍,通过实施“师德引领、大师引培、双师双进、骨干培育、人事改革”五大工程,使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日趋完善,教师实践能力明显提高,青年教师得到全面发展,高素质技能型骨干教师不断涌现。最后是练好教育教学质量内功,拓展两个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内容与功能,按照国家级标准打造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及时引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1+X证书等级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全面推行混合式教学、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并创新形成全程化、规范化、精准化的学业评价机制。
二是建设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创中心。我校整合校内各类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平台,按照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技术技能训练的逻辑主线,联合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常州市政府、武进区政府和工业互联网重点行业企业,共同打造政行校企协同的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创中心,在中心内集成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工业网络与安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工业大数据技术研发平台、高端装备生产性实训平台、区块链与电子商务双创孵化平台及信息产业园产学合作育人平台等七大子平台,为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工业互联网提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为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等提供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在技术研发端(前端),我校着力解决缺少高水平科研团队、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特别是支撑区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技术等问题;在技术落地端(后端),着力解决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学校的周期过长,特别是大量青年师生缺乏相关领域科研创新经验、技术的转化落地潜能释放缓慢等问题;在人才培养端(中端),着力解决企业工业互联网运用程度低、教师相关教研能力欠缺,导致专业集群建设的水平不高、校企协同育人的质量不高等问题。
三是创建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品牌项目。我校利用平台的综合一体化定位及软硬件条件,着力打造若干品牌项目。首先,学校发挥工业互联网产教创新联盟作用,扎实推进与工业互联网企业、研究院所等的协同育人合作,重点推进中兴ICT基地、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科大讯飞工程中心、航天云网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常州中心等的建设;同时,引进一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有较大影响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技能大师。其次,打造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学校与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协同,创新实践“职业情境、实践主导、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学术交流等工作。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我校力争建成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国家级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与教学研究中心、省级工业互联网工程研究中心及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最后,学校发挥中国软件产教联盟与长三角软件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的作用,成立江苏省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通过联合政行校企等多方力量,打造苏锡常都市圈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新型智库。
学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贺文瑾:在访谈中,“质量”是您贯穿始终的热频词,这与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紧密契合。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贵校采取了哪些主要举措?
眭碧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就是生命,对职业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殷切期望,唯有通过坚定不移走内涵、特色、质量发展道路,才能走通、走畅。
为此,我校将“质量提升”作为达成“十四五”建设目标、如期完成“双高”建设任务的先决条件、基础工程,并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同步确定了“质量立校、质量育人、质量立业”的总体方针,部署开展了两大中心任务。
一是以高质量党建思政引领高质量育人。我校深耕党史学习教育,围绕“六专题一实践”,构筑345体系(实施学习、实事、思想三大工程,突出“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一百双十”系列活动、“校内校外”实境课堂、“厚德勤业”校园文化四个亮点,夯实学习保障五项举措),促进“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澎湃动力。学校强化党建引领,组织实施基层组织提升工程、党建品牌建设工程、常信“领头雁”培养工程、教工党员“1+7”先锋工程、“人才之家”营造工程、“群团枢纽”建设工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根本保证。学校努力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智慧教室改造工程、思政菁英培育工程、思政资源建设工程、思政金课打造工程和三杰中心培训工程,赋予思政课程一流的学习环境、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资源、一流的课堂教学和一流的特色亮点;创新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构建实施以课程育人为主渠道,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同步推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重点打造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建设十大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十大校内实践育人项目。学校创建红蓝文化品牌,围绕“信仰红”,坚定信仰信念,挖掘“厚德勤业”校训的时代价值,打造红色校园文化阵地;围绕“信息蓝”,专注工业互联网,培养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全方位展示学校特色办学成果。
学生在校内实境课堂宣讲党史
二是聚焦教学质量提升。高质量教学是学校生存之本,更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我校瞄准教学这一中心任务,将2021年定为教学质量提升年,聚焦教学质量提升关键环节,构建“课程、课堂、人才、管理”四轮驱动,精准施策、多维发力、持续提升的教育教学新生态。首先,从职业能力要求出发,将岗位需求、技能比赛、职业资格证书相关标准和要素进行融合,引进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把1+X职业技能证书内容融入教学,把职业技能大赛引入教学,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其次,聚焦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启动以教师课堂教学“新三项基本功”(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实施)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教学能力测评;组织面向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汇报活动,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开展新一轮“金讲台”教师评选,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新教师—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金讲台’教师—教学名师”梯队建设。再次,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师德品牌活动;组建大师名匠工作室,打造名师领衔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互惠式”教师实践基地,组建“融合式”教师团队;推行教师“学分制”培训体系,构建教师职业发展大数据;完善岗位聘用制度,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最后,加强教学规范管理,严格执行课堂考勤制度,完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设计;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学生评教指标,增加过程性评价和反馈;推进教学评价信息化,拓展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分析应用功能,提供教学评价分析报告;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督导队伍建设,改进督导工作机制,加强对教学规范执行、课堂教学质量和师德师风的督查。
在以质量为本的教育教学新生态下,学校各项发展要素迅速向质量领域集聚,质量红利充分释放。仅今年上半年,我校师生已携手获得各类省级以上竞赛奖项200余项,其中,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2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高职组)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总成绩位居全省职业院校第一名,均创历史最好成绩。未来,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将以三教改革推动质量提升,以制度体系保障质量自治,以精神传承营造质量文化。我们坚信,“让质量成为最好的竞争力”的共同信念,将促使常信院质量提升永远在路上!
学院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与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贺文瑾:可以看出,贵校聚焦工业互联网,注重高质量发展,在“双高”建设中出了不少新招、实招。现在,我们又迎来了“十四五”发展机遇,同时贵校还承接了教育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等重大项目,您能谈一谈贵校未来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吗?
眭碧霞:确实,“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从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到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以律法名义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广大职教人对坚定职业教育方向,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充满信心,感到使命光荣。但同时,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国际国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新变化,如何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从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十四五”期间,我校同时面临三大重任与挑战。一是助力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使命更加重大。当前,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特别是“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倡议和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要求我校必须强化使命担当,紧跟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紧跟江苏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步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助力突破“应用型人才短缺”困局。二是打造职教创新发展高地的重任更加凸显。我校作为“双高”建设单位,必须在深度融入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深度参与教育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重大任务的过程中,敢为人先,率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探索,为职业教育从“无奈之举”变成“优质选项”作出贡献。三是面向信息技术的改革创新任务更加迫切。作为以信息为根的行业院校,信息技术的加速迭代及其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要求我们锚定工业互联网定位,加快创新高素质复合型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结构化师资队伍;探索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有力促进学校与信息行业企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为此,“十四五”期间,我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坚持服务产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导向,瞄准世界职业教育高水平学校,聚焦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和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党建思政、专业集群、产教融合等十大任务,重点实施三杰红色培训基地建设、工业互联网特色打造、产业学院建设等十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学校办学实力更加雄厚,内部治理结构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成果更加丰硕,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国际合作品牌彰显,智慧校园全国领先,有效支撑“制造强国”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全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成为中国信息类高职院校的领跑者!
学院牵头建设的南非首个鲁班工坊揭牌成立
贺文瑾:是的,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将是“十四五”时期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坚持内涵、特色、质量发展,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线。贵校专注工业互联网,立足信息产业,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提倡以质量为本,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再次感谢您为我们分享的十分宝贵的办学经验,也祝愿贵校办学水平再创新高,领跑中国信息类高职院校!
[责任编辑 贺文瑾]
来源:《职教通讯》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