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常州日报]常州科教城:“这条路走对了”(中)

发布时间:2021-08-10 点击数:

摘自2021年8月10日[常州日报]

常州科教城开创了高等职业教育“新路径”。

常州是一座“工业明星城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现代化不断加速,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日趋迫切,常州亟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一背景下,全国首个以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应运而生。2002年常州把5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学校集聚起来,建成集约育人平台,教学资源在院校之间自由流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近年来,常州科教城探索出产教融合、“校·所·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径,形成“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高职教育“常州模式”。高职教育创新实践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5项。常州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7个学科入围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信息学院、机电学院、工程学院进入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全国百强,并入选全国“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国56个)。园区高职院校多次进入全国就业、服务贡献、国际影响力50强。8万余名在校生,3000多名博士教师团队;每年2万多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5%,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保障。

常州科教城探索出了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为集聚高端科教资源,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自2006年开始,常州大力“招院引所”,吸引高端人才和研发机构入驻。先后吸收全国50多个名校院所、企业研发总部来此创业,让“常州无名校、名校汇常州”成为现实。“常州大学城”更名为“常州科教城”,功能定位进一步丰富延展,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高科技项目,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科教城由高职教育园提升为融教育、研发、孵化为一体的区域“创新之核”。

面向常州市“十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教城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和研发平台的高效配置。中科院常州中心在常设立了16个分中心,4个在科教城,建设了中科院常州先进所、光电所、化学所等5个专业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在科教城建立31个公共研发和孵化基地。全国首家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户科教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在常州布局4家产业技术专业研究所,其中常州科教城就有3家。建成常州光电所、国家机械总院江苏分院等7个省级重大创新载体。科教城的机遇与生态正吸引着无数科技精英、商业领袖在此集聚。目前,园区科技人才累计达到2.1万人;国家级人才70人,省“双创”人才80人,海归创新创业团队489个,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总数达39家。

常州科教城构筑了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科教城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聚焦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产业,大力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贯彻实施“双百行动”计划,即重点培育100家规上企业和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以脑机接口、AI芯片、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精密传感器等6个方面的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园区集聚科技企业3500余家,其中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2家、独角兽企业1家、规上企业108家、高新技术企业110多家,股改和挂牌上市企业20家。走“创新+资本”发展之路,联合武高新、投资集团、产投集团出资组建10亿元科教城产业投资基金,中石油注册3亿元产业投资基金落户科教城,培育了一大批重点企业,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挂牌上市。

园区全面建成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集聚120多家服务机构,服务企业超2.6万家次。建成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积极引进和深化科技金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以及公共管理、创业辅导等要素与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撑。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围绕人才引育、平台建设、企业培育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围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创业服务等方面建设科教城公共服务中心,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加快人才公寓项目建设,让各类人才在园区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园区生态系统充满创新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