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科研访谈]陈维艳: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顺利结题 研究过程艰辛但有趣

发布时间:2022-10-26 点击数:

根据教育部社科司公布数据,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不包括专项)共受理申报32081项,最终立项3095项(不包括专项),立项率约为9.65%,比国家社科基金的平均立项率还低。而我校陈维艳老师申报的“艺术社会学视阈下中国传统《婴戏图》文化艺术价值研究”在2019年9月被成功立项,3年后的2022年8月该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的结项验收。谈及该项目的研究过程,陈老师表示:极为艰辛,但又十分有趣。

选择婴戏图  有长期的研究积累

中国古代绘画的诸多题材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类型,叫婴戏图,它以描绘天真无邪的小孩为主,是传统人物画的题材之一,寓意吉祥,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而陈老师在硕士阶段就对传统婴戏图非常感兴趣,硕士毕业论文也是以婴戏图为研究对象。进入我校工作后,为了加强专业学习,她阅读了不少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同时,为了提高专业论著的写作水平,陈老师通过多种渠道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学术报告。由此,不断提升了自己的研究视野,拓宽了研究思路。

近年来,随着传统婴戏图相关文献资料的不断丰富,获取资料途径也更加便捷、多样,陈老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抓住机会,从不同的视角对婴戏图进行了深挖,将之前的研究积累形成申报书。

研究过程中查阅、归类大量资料  也有意外收获

该项目历经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北大核心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省级刊物发表论文8篇。项目研究重点关注唐宋时期的婴戏图,比如《双童图》《侲童傀儡图》等,还对三国时期的《童子对棍图》作了深入探析,作为“外行人”认为:这些画作应该与考古、古文献、古字画有比较密切的关联,而我校作为职业技术学院,有关资源的获取会有难度。谈及研究素材的获取、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情况,陈老师表示:这个课题研究中有不少内容与其他学科有交叉,所以在资料获取方面存在极大的难度。在研究过程中,陈老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有来自艺术学、美术学等专业学科,还涉及到考古学、民俗学、艺术社会学,甚至戏剧学等学科。资料既有古代文献,也有现代研究者的专著和学术论文。

据了解,陈老师获取研究资料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我校图书馆资源(数字图书馆和期刊数据库)获取古代文献、图册等。陈老师介绍,近些年我校图书馆资源愈加丰富,尤其是数字图书资源。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使用超星数据图书、书生数据图书等资源获取古代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资料。此外,陈老师还加入了我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群,很多珍贵的画册、古代文献资料在校内资源库无法下载时,就通过文献传递群获得。二是有些数字图书馆和期刊数据库无法获取时,会通过互联网商店在线购买。三是通过一些校外艺术学研究领域的老师和朋友的推荐、借阅。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取海量的资料只是第一步,之后还要大量阅读资料、归类资料,陈老师将这个过程比喻成淘金工的淘金工作,要盛满无数筐沙子,然后夜以继日地筛沙子,幸运地话才能淘出一颗或几颗小金粒。那些能支撑项目的学术观点、能印证与项目有关的学术推导的文献资料都是反复筛选出来的。比如,在研究婴戏图的起源问题时,就查阅了大量考古报告,从而发现了三国时期的《童子对棍图》在追溯传统婴戏图中有巨大价值。而在论证《童子对棍图》与传统婴戏图起源之间的关系时,又阅读了不少三国时期的文献资料,从中探索当时儿童的生活状态及民俗风情,其中还涉及到中国古代武术知识等。这个过程极为艰辛,但又十分有趣。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选题研究都如预期中的顺利。陈老师在研究宋代苏汉臣的《侲童傀儡图》时就遇到很大的困难。起初,她只是想研究“侲童”这个儿童称谓背后的意义,但在不断地阅读文献资料之后,她发现这幅画不仅是“侲童”这个称谓有非常深奥且特殊的意义,就连画中儿童戏玩的傀儡游戏也具有颇深的隐喻意义。画面上看似三个孩子在玩游戏,其实在游戏背后深藏着宋代民间的多神崇拜思想和驱傩纳福的民俗观等。原本计划写一篇论文研究这幅画,结果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图像比对,发现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最后就“意外”地撰写了两篇论文,一篇研究“侲童”的称谓及身份,一篇研究此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两篇论文前后写了一年半的时间,修改过几十次。

陈老师亦表示,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学校科技处、图书馆、财务处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没有这些关心和鼓励,她和团队也无法顺利完成此项目。

结项心得:重新构建了人文社科类科研工作的思维模式

谈及顺利结项的心得,陈老师总结了三点:

其一,锻炼了科研能力,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人文社科类科研工作的思维模式。以前看待艺术学领域的课题研究大多仅从本专业领域出发,研究的内容比较单薄。通过这个课题,开拓了研究视野,深刻意识到艺术学和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都是交叉存在、相互影响的。一幅古代的绘画,它呈现的绝不仅是画面上的构图、色彩与用笔,而是饱含着时代精神、民俗风情以及画家的思想观点等。所以,人文社科研究应该是多学科的交织互融、互通共享。

其二,发现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这个课题研究的是传统婴戏图,沿着这一脉络,陈老师逐渐关注到整个中国古代美术史中的儿童图像,看到了儿童的价值,看到了儿童图像在不同绘画题材中的意义。基于此,又形成了新的课题,为此陈老师在2020年申报了校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希望能在这一研究领域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

其三,在学术交流中有提升。在这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陈老师参加了两次比较重要的学术研讨会,一次是常州大学举办的“全国书画艺术研讨会”,一次是湖北美术学院举办的“昙华林青年学者论坛”。在两次会议中,陈老师将自己撰写的论文和学术观点在会议上阐述、分享,与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探讨交流,获得了不少肯定和指导,快速提升了相关科研水平。

从项目申报到立项、结题,历经近四年时间。这个过程中,也累积了一些经验,陈老师分享道:要申报一个高水平课题,首先,要做好充分的积累。这个积累一方面是指在本学科领域内所积累到的深度,另一方面是在学科之外积累的广度,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但不拘泥于自己的专业,两者结合才能碰撞出新的观点和思路。其次,对申报书的撰写能力要重视,这其中包括了如何选题、如何构架等问题,要多听、多学,向专家请教。最后,就是要多点耐心,每一次都认真准备,每一次都不放弃,幸运是给有准备的人预留的。(文/图 黄丽娟  陈维艳  审/宋卫  邹晓华)

相关照片:

2019年8月参加全国书法学专业高校名家邀请展暨学术论坛

 

2021年12月参加湖北美术学院主办的在线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