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晨的常信院是宁静的,布谷鸟在香樟树绿盈浮动的枝桠上亮嗓试音,云燕冲破晨雾,越过耸入云霄的校友林端,忽而轻盈振翅,轻点水面,贴水飞行。三两只白羽天鹅悠闲浮于绿水间,悠然欣赏着晋陵桥畔绿荫匝地的柳条细丝,点点碎金,水光潋滟,满目柔波,平静的河面倒映河畔林立的校舍,锦鲤有时会调皮地跃出水面,倾听郎朗晨读声。白柔明净的光穿过图书馆顶部的玻璃窗,轻轻游走于图书馆内,怯生生地打量着安静阅读的同学们。静谧的实训室内,白亮的壁灯正用惊羡的目光凝视着长长的机械臂,它们正灵巧地做着精致的零件。
这是我们常信人无比热爱、无比眷恋的常信校园。这座美丽的校园就象一杯陈酿的酒,二十年风雨浸染,一百个人品它,自有一百种味儿。行走校园中,始终有种今夕何夕的神秘感伴随左右。当我们立定图文广场间,仔细欣赏一座座精美建筑时,感受的是贯穿时空的韵律与节奏。此景,此韵,像是潺潺流水,温柔动情。
(建校50周年大会)
凡是在常信校园里生活过的人,此后的生命放佛都与它丝丝相连。它最美的风景已化身为一张张手绘明信片,承载着常信人的梦想飞跃大江南北。它是每个盛夏时节,流连止步的常信学子所眷恋的雕栏玉砌,暗香疏影;是每隔数日半月,穿梭校园的慕名游客所仰慕的智慧校园,智能制造;是每日坚守岗位,历经酷暑寒冬的常信老师所钟爱的校园,梦回依约,万里故园心。
与常信校园结缘,美丽故事的开始,自然要从世纪初的那场轰轰烈烈的高职园区建设说起。
2000年10月,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和常州市电子职工大学联姻合组成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携手走上了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时任学院领导班子正谋划下一轮发展规划,其中极为重要的规划之一就是要拓展办学空间,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正当其时,常州市人民政府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将重点投入,规划建设以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常州大学城。这是书写常州历史的划时代的大手笔,从此揭开了常州教育事业壮丽、辉煌的篇章。
2001年年底,常州市决定统筹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职院在常州南郊集中征地5500亩,建设常州大学城,江苏省政府还将该项目列入了全省重点项目。
这一消息传到学院,全院师生员工无不欢欣鼓舞。学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经过反复慎重的研究,规划了筹资4.6亿元,征地1036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在校生10000人的宏伟蓝图,并组织全校教职工分批参观大学城新址,发动大家为新校舍的建设献计献策。
2002年的早春,春寒料峭,但阻挡不了一批批来参观新校址的师生们。此时脚下的常信院还是鸣凰农村,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交错于河道、水塘间,黄灿灿的油菜花在寒风中摇曳,欢迎满怀热情与希望的常信师生们。
当时的学院领导站定田埂处,环视四周,指向远方的田野,坚定地告诉在场的老师们“这就是我们今后的校区所在地”。在场的每个人踏着脚下的青泥,在翠油油的田边踱步,憧憬未来,眼里满是春天般的期待,仿佛一座教学设施先进,文化氛围浓厚,科教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优秀人才汇聚的现代化大学新城已崛起在人们面前。
面对新世纪、新机遇,学院党委决心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为此殚精竭虑,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新校区。学院特聘请省、市政府及有关机构的15位领导和专家,于2002年4月12日成立了学院基本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了大学城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招标组、前期组、现场组、合同组、材料设备组、审计组等,并明确了各小组的工作职责及要求,具体筹划新校区的基建工作。学院在建筑特色和风格上花费了不少心血。新校区设计稿一出来就交由全院师生共同投票决定,最终浙江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方案赢得共识得以采纳。新校区建筑风格,呈中轴对称,但又在单体上又打破了视觉的对称性,匠心独运,使每一幢建筑都如艺术品,使人过目而不忘。
经过历时几个月的筹备,2002年10月19日,远期规划用地2万亩,总体规模学生数10万人的常州大学城正式奠基开工。紧接着的10月26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新校区奠基仪式,自此正式进入如火如荼的新校区建设。(图文/唐凯 朗读/刘凤麟 审核/赵宇萱 吴昊 吴青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