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由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和常州电子职大合并组建,学院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当时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的学生规模只有1200人左右,且受清潭地域环境所限,校园面积无法进一步拓张。学院领导审时度势决定易地搬迁建设新校区,并将办学规模定位在10000~12000人。
大胆探索,化解专业与学生规模难题
办学之初,2003级高职招生人数的增加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由于原有专业偏少,而新专业的设置须经教育厅报批并且受当时办学条件所限,专业数量一时无法快速增加,其结果导致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偏多,最终势必会引起今后学生的就业困境。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当时没有可借鉴的范例。通过反复分析比对其他大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情况,我们尝试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按照一、二年级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相对统一,三、四年级的课程根据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而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学生高年级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于现在的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很好的解决专业与专业学生之间的矛盾。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改进,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创新思维,培养复合型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家长的期望、学生的诉求。我们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跨大类、双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探索与实践,率先在机电、电子、自控、计算机、软件、外语、经贸等专业中开设工与文结合、工与商结合,四年制的双专科专业,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短短几年,学院双专科的在校生比例达到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与此同时,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也有助于缓解当时学院经费紧张的问题。
敢为人先、化解教学资源困境
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学院教学资源的配置按三年在校生的规模建设。大量四年制双专科学生的入学,导致学院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如何解决?我们借鉴国内外部分高校每年实行“两长一短”三学期的做法,在原来安排的暑期中插入一个短学期,把四年的教学计划在保证不减少教学时数的情况下安排在三年+中完成。暑期教学,天气炎热,考虑到实践教学场所都配备了空调,因此短学期的教学任务主要以实验、实训、综合实习为主。这样,我们无意中用三年的教学资源储备了四年的生源,同时,学生在第三年暑期结束前就能安排上岗实习,比同届毕业生提前“抢占了”就业市场。
2003年,当高职园区六所院校还沉浸在新校区落成的喜悦之中时,学院领导敏锐地指出,今后高职院校的竞争就是办学实力的竞争,我们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要“看好自己的门、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我们始终秉持务实求真、埋头苦干、砥砺前行、争创第一的精神。20年来,我们致力于专业建设,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参加首轮教学试点评估,获得优秀的成绩;争先创优,建成首批省示范院校;克难攻坚,国家级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再创辉煌,国家“双高”建设项目榜上有名。20年来,常信院人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在克难攻坚中不断进取、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常信人的骄傲!(文/曹建庆 朗读/胡春芬 审/赵宇萱)
——“升格二十年·我的常信梦”文学类情怀作品展播系列(十六)